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

〈鉅亨主筆室〉市場會不會對「證所稅」反應過度了?--以行為財務學理論探討

〈鉅亨主筆室〉市場會不會對「證所稅」反應過度了?--以行為財務學理論探討

鉅亨網主筆 邱志昌  2012-04-11  07:19     
前言、
近期「證所稅」似乎已經成為台灣股票市場的壓力,台股的下跌雖因有國際股市與個股的營收獲利因素,但似乎不脫「證所稅」影子。
課稅一定是利空嗎?日常生活中,汽車的牌照稅與燃料稅都是長期課征,並未聽聞汽車類公司業績與這一些稅有明顯的負相關。在股市中,和泰車與裕日車的股價,這一波表現不錯,由 2011 年 12/28 的 141 元/股漲到 2012 年 3/15 的 250 元/股。貨物稅也是一樣,似乎也不是通路類股票的利空,也沒有影響到 7-11 與全家的股價;這兩家便利商店公司的股價最近都在每股百元以上。
股市有句諺語「市場永遠是對的」,近期部份投資人將股價低量盤整歸咎於「證所稅」上,這是對的嗎?這一些問題,使我們想到「行為財務學」(Behavioral Finance) 的一些辯證,以它來討論「證所稅」或許可以使投資者理性一些。
壹、 行為財務學的基本假設
行為財務學的基本假設是:「投資人是不理性的」(Irrational),一反自 1952 年 Markowitz「效率前緣」(Efficiency Frontier) 與 1964 年 Sharpe「資本資產訂價模型」(CAPM) 以來的理論基礎。行為財務學認為:
一、投資人有「框架心理」(Framework):獲利的持股不久抱、虧損的持股可長留;例如從 100 元/股漲到 300 元/股的股票,大部份投資人可能在 150 元/股,即賺 50 元/股就賣光 (如玉晶光);相反的,由 400 元/股跌到 40 元/股的股票,部份人仍有何日君再來的期待,久抱賭它一賭。
二、.市場對利多或利空的反應,不是「反應不足」(Under-reaction) 就是「過度反應」(Over-reaction)。反應不足時會對訊息不去判斷,對利多或利空的反應遲鈍;過度反應就是投資者太有自信了,股價過了高點還想會再高點、充滿期待沒賣,或是跌到最低點時還想會再有低點、忍無可忍賣在最低點。
貳、有熱絡的市場才有豐碩的稅收
我們冷靜地來討論一下,「證所稅」的課征源由是什麼?應該是公平吧;凡有價差所得則需繳稅的原則。它的課征目的必然是「稅收要綿延不斷」,對國家才有利。投資者是繳稅的主人;打個比方,投資人是「雞」、證所稅是「卵」;有熱絡的投資才有豐碩的稅收。因此,政策上應不致於「殺雞取卵」,不太可能課到證券市場門可羅雀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