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

和碩董事長童子賢:要分才會拚 要合才會贏

本文摘自  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30146


和碩董事長童子賢:要分才會拚 要合才會贏

2012-02 天下雜誌 490期作者:吳琬瑜、王曉玟
和碩董事長童子賢:要分才會拚  要合才會贏圖片來源:黃明堂
今年預估營收將大幅成長四成,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做組織轉型,讓和碩成功獨立上市、接下蘋果訂單。除此,為何他說不用羨慕郭台銘、周杰倫?又該如何向日本取經,學整合經驗?以下為專訪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專訪的內容:
精采重點:
  • 超值優惠!《天下雜誌》訂一年2980元再送10期,每期只要85元,續訂再享好禮!
  • 看懂國際新聞、掌握2012最新趨勢,邀請您立即加入【CWEF粉絲專頁】
    問:分家三年,終於在今年營收能大幅成長,組織方面做了哪些變革?
    答:這是一間從老組織分出來新的公司,從經營品牌、自主產品為主,轉型到設計製造代工,其實是個很艱辛的過程。主要是心態上的改變。
    我們內部從資訊系統、人才、部門產品、工作流程、工作目標,都在重新整理,調整體質。
    體質上調整得差不多,所謂的大幅成長,理性來分析,是回歸到基本面的第一步。回到六、七千億的營業水準,並不算特別傑出。這目標如果達成,我給和碩打七十分。離這個產業界中很傑出、已經到九十分的同行,還有一段距離。
    聯想問:是敵?是友?
    問:這三年來最刻骨銘心的事?
    答:二○○八年分家,我當然永遠都記得。那一年,中國北京奧運八月八日開幕。聯想是重要的贊助商,他邀請我們以「合作伙伴」的身分,坐在開幕式觀禮台席次上。
    聯想會邀請我們,其實也有一番轉折。華碩、和碩於二○○八年一月一日管理層面分家,但華碩仍百分之百擁有和碩。聯想不comfortable。於是,他們邀請程建中(和碩執行長)和我去他們的總部,然後門關起來。
    重要的高階主管,先在一旁密商,只有一位走進來,非常高階的主管,說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要先問,只有四個字:「是敵?是友?」(苦笑)。
    第一線作戰人員最清楚,往往努力再努力,客戶表面上也客客氣氣,但就是隔著一層薄薄的保鮮膜。表面上是透明,但就是跨不過去。那兩年,飽嘗這樣的辛酸。
    包含程建中在內的高階主管,這些勇敢的戰將,去美國庫柏提諾(Cupertino)見惠普、蘋果;去日本見東芝、索尼,在客人面前再三拍胸脯保證,努力達交、努力配合。繞了一圈,下了飛機用電話聯絡,有時候都帶著哽咽的聲音,回到家都快要掉淚。
    向日本取經  學整合經驗
    問:怎麼帶動十幾萬人的組織轉型?尤其是從前做品牌的,怎麼說服他們投入「微利」的代工?
    答:我常舉日本的例子。日本的產業分為關西跟關東。關東,也就是東京這一帶,都是大品牌:東芝、豐田、本田、索尼,都是以關東做為根據地。關西,則有很多百年老店,做模具、做材料、做金屬加工、做塑膠加工。
    凌志就跟我們講,他們發現被福特併購的捷豹,為什麼虧錢,就是因為他們做一台汽車的核桃木面板,一位老師傅的成本,在福特快要可以做一台汽車。日本人追求量產時,為了品質和成本間的平衡,發明出表面是木頭材質,背後是塑膠射出成型的技術。做汽車品牌的,兩手一攤跟我們講,沒有這些技術,汽車根本做不出來。 
    也就是說,品牌其實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。
    九○%沉在水面下的結構,是穩健、有效率、成熟的供應鏈結構。這個結構足以影響品牌成敗。
    品牌的背後,必須要有先進的材料技術、很好的造型設計、金屬加工、模具技術,你要對整個系統設計很有概念,如果你有應用的概念那更好,你可以替客戶規劃出更好的產品。
    這樣的產業規模有多大呢?我一直說,對台灣的科技資訊產業來講,產值高達十兆以上。
    我們不是做苦工的代工
    而有能力在這裡面扮演整合的主軸廠商,全世界不會超過十家。
    我們不是廉價的代工、不是沒有效率的代工、不是那種做苦工式的代工。
    我們是有創意、有設計能力、有材料開發能力、有機密金屬加工、有精密塑膠加工、模具能力的。我們還是要源源不斷的學習,還要帶動組織的成長跟人才的培育。
    問:從華碩手中接過這麼龐雜的組織,你率先整頓什麼?
    答:從二○○○到二○○八年,華碩默默投資佈局十多個領域,我首先整理了不必要的投資。
    華碩早期在做OEM時,投資了十幾種周邊,很大的比例在和碩的手上收掉、結束掉。也不是喊一聲「收」,就盲目地收,也是一個一個公司去分析、去整理。
    比如說,做連接器的康碩,我冷眼旁觀,很謹慎的評估,我觀察了半年,覺得沒有必要,就把它關掉。把人員、設備,轉併給其他有需要用到模具、加工機具的各單位。
    像這樣的公司有十五、十六間,每一間都是動輒十億、二十億、三十億的轉投資企業。要花很多的時間,一個一個評估、一個一個整理過去。
    問:怎麼扮黑臉,對子公司的總經理說,你做不好,要請你走?
    答:我想,如果三年都說你很好,突然有一天跟你講說你不好,這樣臉就會很黑。其實沒有。
    我舉另一個例子,做寬頻纜線的聯碩,發展了五、六年,完全沒有對外的生意,百分之百賣給了華碩。但分家就分家了,一刀切下去,華碩說他們有自己的立場,不再買了,他們就抱怨說,華碩這些兄弟怎麼這樣?我跟他們講,不再是兄弟了。這就是轉型的困難之一。
    狀況、處境不好,他們很清楚。要他出去開拓客戶,回來就哭喪著臉說,人家都不買。日積月累下來,被逼著了解到,關鍵不在你的產品、你的服務,而是你的身分。我們把聯碩賣給一間中國大陸公司,這間公司在整併聯碩後上市,這些員工反而得到一片天空。
    程建中給內部兩句話,「要分才會拚,要合才會贏。」很多子公司,要分才會打拚;很多內部資源,要整合才會贏。
    問:剛講「分」。再講「合」。內部研發、採購也做了整合?如何解決內部山頭林立的問題?
    答:在華碩鼎盛時,我曾看到一百多人的設計部門裡,有四組人馬,在設計電子相框。資源浮濫使用,代表企業已經走到一個轉捩點。
    有龐大的資源,卻無限制的、沒有章法的擴展。
    我接手和碩的時候,當紅的平板電腦,就有五、六個部門在做,為什麼呢?就像以前做電子相框的習慣,山頭林立、部門主義。一個部門接觸到一個客戶,他也不跟其他的部門溝通,他就自己開始養人、養團隊。
    我希望組織的冰河期趕快過去。我說,這產業沒有那麼高的毛利率可以支撐你隨意開發、擁有各自不同特色的產品。
    現在在和碩內部,一個新產品,各部門不可以自己去發展。各單位只要是做平板的,就通通整併到「第十五事業群」。
    問:這是產品線的整合。採購的整合?
    答:各個事業群還是有屬於它自己的採購特色。可是有些零組件是共用的。比如說,同樣一顆電阻電容,卻有六個不同的部門。跟同一家供應商要報價,他也報出五、六種不同的料號、價錢給這間公司的五、六個不同的部門,這不是很怪嗎?
    這裡也是一樣,要分才會拚,要合才會贏。五個部門各買一百萬個零件,各有一百萬個零件,整間和碩加總起來,其實是要五百萬顆零件,因此你要跟他談的,應該是五百萬個零件的議價。
    打基礎、下苦功、善待員工
    問:和碩發生員工收賄、怎麼處理?怎麼教育整個組織不要悖離創業初衷?
    答:對內部的整頓,其實沒有很大的學問,怠忽職守的,一個一個請他調換位置或下台。牽涉到操守,我們一定是看到一個就逮一個,嚴重的就送法辦,稍輕的就解雇。


    我剛講說,要回到二、三十年前創業的核心價值,有點要搞文藝復興,重拾過去的精神。那時候,我們也沒有要求大,但要求好,要求紀律、要求效率、要求服務態度,應收帳款的,三十天內就要收回來。你善良、你打基礎、下苦功,你崇本務實,你善待員工。這初衷,到目前為止,還是適用的。
    問:你如何做客戶管理?雖然有一個單位服務蘋果,也沒有放棄諾基亞。你怎麼預估未來、怎麼分配企業資源?
    答:資訊電子產業,像一座綿延不斷的山脈,它不斷地拓展,你入寶山,不想空手而歸,所以你尋尋覓覓。
    面對變化時,企業就是不斷地尋求機會、捕捉機會、跟調整內部資源。一方面我們整理不必要的投資;另一方面,我們也在上海,迅速布建智慧型手機的產能。
    比方說在前一年我們連談都不能談的,是蘋果的事情。
    也有人問我,你對這個單位(負責蘋果的單位)是怎麼評估呢?這個單位,沒辦法用當年度賺不賺錢來看待。就像你問還在念書的大學生,你今年賺多少獎學金回來嗎?這樣問的方式,本來就錯了。
    這是策略性的投資。一定是瞄準一個目標,這一段路還有三、五年要走。
    先進國不能再壓榨製造者
    問:最近美國媒體控訴蘋果在中國以血汗工廠生產iPhone、iPad。也抱怨蘋果無法再度回到美國生產,創造就業?你怎麼看。
    答:現在一個人、一家企業、一位國家元首,都沒辦法改變全球科技產業的生態鏈。科技製造回美國並不容易。
    但我必須很平衡地說,品牌和中國勞工,兩邊都有辛苦的地方。我們今天批評蘋果高利潤,可是,今天如果有一家台灣品牌,獲利這麼高、附加價值這麼高,一定也會被當成國民英雄。
    另一方面,我們也應該有一個認識,從中國到印度、巴西,國民所得的結構都在調整,經濟發展後,民智大開,勞工意識覺醒。  
    國民教育提高、勞工意識提高,其實可以帶來比較高的效率,因為他(中國勞工)可以做比較複雜、附加價值較高的工作。
    我曾說,歐、美、日這樣國民所得三、五萬元的先進國家,擁有一支高階手機,不再能要求製造端省下五元、十元美元,壓低價格。
    這五元、十元美元,可能代表的是人民幣匯率提高,也可能代表的,是資本主義供需關係下,自然造成的工資高漲。
    面對那層層壓迫到使用中國勞動力的代工廠,我們就必須有能力,去向買主反映,你不能再用那麼低的價格,要我代工一台電腦、一支手機。
    不用羨慕郭台銘、周杰倫
    二十多年來我們有幾次的轉型,從零組件(板卡)轉到系統廠 (筆電),分家後,由品牌轉到代工。茍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。其實沒有錯,你前一段成功的理由,就是下一個失敗的包袱。想要靠一招半式吃十年,根本沒有辦法。
    再過來,不需要去羨慕郭台銘、不需要去羨慕周杰倫。不需要出貨量很高、營業額很大、很光鮮亮麗,才叫作快樂。
    你只要誠實做自己,好好做自己,扎扎實實地做。你做不同的事情,會有不同的快樂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